談談腸病毒

最近腸病毒又熱門了起來,事實上每年的春秋之際,腸病毒總會出現在報章新聞中,但是這次有點不同,是因為這次的腸病毒克沙奇A24型造成了結膜炎的大流行。而我今天要談的主角不是克沙奇A24,是腸病毒71型。

為什麼要叫腸病毒?

因為腸病毒感染人體時會以腸道的上皮細胞為初期入侵的目標。腸病毒比較耐酸,所以可以通過胃酸的環境到達腸道,而且也比較耐熱,但究竟是因為比較耐酸而使其容易在腸道繁殖,還是為了在腸道繁殖而比較耐酸,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論證。

腸病毒有很多型,除了71型,還有腸病毒68,69,70,克沙奇A1-A24、克沙奇B1-B6、伊科等亞型,這種分法主要是跟發現的時間順序有關,目前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將腸病毒分為ABCD四型,71型位於A型,而先前所提的克沙奇A24則被歸類在C型中。

腸病毒很小,30nm左右,但我不喜歡這樣的說法,我比較喜歡說如果把一個170公分的人體放大到跟地球一樣大,那腸病毒的大小跟一個600cc保特瓶差不多大,這樣的說法比較真實點,也比較能跟普羅大眾解釋。畢竟學者的東西最終還是得解釋給大眾聽。

腸病毒71型為什麼特別重要?

台灣在1998年間爆發腸病毒71型的大流行,造成78名嬰幼兒死亡,而在此之前台灣沒有類似的爆發紀錄。此後腸病毒在春秋之際總會開始流行,但每年流行的亞型不一定相同。也正因為98年的大爆發,讓腸病毒在台灣的感染症學界中成了一門顯學,腸病毒的研究也確實讓台灣打出一些名號(至少那篇新英格蘭醫學的論文應該也有獲得各國的注目才是)。腸病毒中,71型是屬於重症的病毒,會造成小朋友的手足口症(手腳口部起水泡)還有咽唊炎,嚴重的會出現腦膜炎或腦幹腦炎及肺水腫甚至死亡。那成人呢?其實多數不會有嚴重症狀,頂多拉肚子,但若帶原腸病毒後回家又接觸小朋友,那後果可能就會很嚴重。

腸病毒71型的研究?

所有的研究目的最終只為了疫苗的研發,一旦疫苗出現,再熱門的病毒也會開始乏人問津,就像小兒麻痺病毒,只要搜尋一下PubMed中疫苗出現前後的論文數便可知道疫苗對於一項病毒研究是多麼具有殺傷力了。所以感染症學家有時也會戲稱自己是趁火打劫的人,疫情越嚴重經費就越多,反之像SARS,我就曾聽聞某國家單位大老說:「現在再提出SARS計畫,我都不會讓他過!」天曉得2003年SARS爆發時,可是有上百億的經費哩!

腸病毒71型究竟是怎麼侵犯人體的?

目前利用小鼠模式所得到的可能途徑是:腸病毒71型經過飛沫傳染或食物污染進入腸道內,開始在腸道細胞繁殖,一方面釋放病毒顆粒到血液中,經由血液的帶送擴散到全身,另一方面則利用腸病毒71型也喜歡感染肌肉細胞跟神經細胞的特性,擴大感染到四肢肌肉及中樞神經,侵犯到四肢肌肉時,可能會產生肌肉麻痺及抽慉的症狀,入侵到中樞神經的話就更嚴重了,尤其是腦炎及因為神經系統的破壞間接或直接造成肺部水腫都是相當致命的。

順便提一下,這樣的模式其實很多都是點跟點之間的證據,然後串起來的線則是學者的推論。譬如把腸病毒灌入小鼠體內後,在感染的一天、兩天、五天...取出身體各部分組織,然後偵測裡面的病毒量,或多或少可以猜測病毒是怎麼走的,而這種猜測的過程,也正是科學研究的有趣之處吧!而感染症學更迷人的地方在於你研究的對象是個小病毒,病毒也是個有機體,有時你還不得不承認病毒好像也會思考,思考著尋找最適合繁殖的路徑跟環境,加上生物體內的免疫系統就像個訓練有素的小群集,窺看這兩者之間的角力互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共存也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如果對於腸病毒71型的傳播途徑有興趣的人不妨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Chen CS et al. (2007) Retrograde axonal transport: a major transmission route of enterovirus 71 in mice. Journal of Virology 81(17):8996-9003
以下為連結
http://jvi.asm.org/cgi/content/full/81/17/8996?view=long&pmid=17567704

0 意見: